僅 4% 港人真正熟識科技 自我感覺良好才是香港創科落後根源
由梁振英上任到已經卸任特首,政府說要搞「智慧城市」已經好幾年,港府屢被指責推動創新不力,更惹來馬化騰若有所指的「問責論」。其實香港推動創新和發展智慧城市上,輸在哪兒?Google 最近也在找答案。
Google 早前發表《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是 Google 首次就有關項目為不同城市做的調查。有趣的是,香港人比自己想像中還要落後而不自知,這可能才是香港出問題的關鍵。調查指香港自認在區內智慧城市排名第三,僅落後東京和新加坡,但出名在開放數據上名列前茅的台北卻是排名最後。
而調查亦指,81% 香港受訪者自認為「科技達人」,但實際只有一半的 42% 是熟悉科技,58% 用戶只有中低至低水平數碼參與度,他們僅會使用手機作溝通、免費娛樂及搜尋資訊等。僅只有 4% 用戶被評為「擁有高度數碼參與度」,他們會於日常生活中運用各種數碼應用科技及產品,包括語音輸入、語入指令、穿戴式科技、虛擬實境及擴張實境等。
調查指雖然香港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高,但大多數人只停留在掃 Facebook、WhatsApp 等社交用途,或是查查地圖及搜尋,只有少數人會利用手機使用金融服務或連接穿戴式智能產品。這一點也不意外,香港人真的好鍾意現金和八達通嘛!
香港人對停留在舊科技感到滿足
在商業領域也沒有特別好,21% 受訪公司並無積極投入科技應用的計劃,而 79%有數碼活動的企業也沒有解決消費者難題,每 5 位顧客中只有 1 位會對品牌提供的數碼體驗感到高度滿意,反映企業的數碼應用與客戶滿意度出現很大落差。
95% 企業相信,「數碼轉型」可為他們業務帶來重要的成功,然而只有 52% 正逐漸地採用最新科技。企業進行的數碼活動首三項分別為「數碼營銷及廣告」(86%)、「建立公司網頁」(79%),及「數碼內容創作」(74%)。可以看到企業只利用科技來做市場推廣工作,如果利用科技改善客戶體驗、公司流程都不在首選的考慮。
事實上,香港每年放在 R&D 研發上的開支只佔 GDP 的不足 1%,相比鄰近地區的 4%,香港非常落後。筆者經常說香港人「葉公好龍」,人人都用智能手機,但卻沒有意願真的採用創新科技,而且還對停留在舊科技感到滿足,這報告正好證明筆者的想法。
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自己並不自知
香港人在科技上其實相當「自我感覺良好」,就以報告的智慧城市排名來說,就已經跟業界的想法有很大落差。今年初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CF, 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公布了全球 21 個最佳的智慧城市,結果排名最高的 Top 7 就包括兩個台灣城市:嘉義市、桃園市,21 個入榜城市中亦有 5 個來自台灣(好吧,其中的確沒包括台北市)。
國際智慧城市論壇選出的全球 7 大智慧城市分別是台灣的嘉義市和桃園市、加拿大的艾德蒙頓(Edmonton)和格雷(Grey Country)、澳洲的墨爾本(Melbourne)和伊普斯威治(Ipswich),以及俄羅斯的莫斯科(Moscow)。評選準則包括寬頻上網、知識勞動力、數碼平等、創新、永續性及行銷倡導等指標,香港人不妨自問是否真的達標?
發展智慧城市不是政府一個持份者推動就可以,Google 在報告最後也呼籲香港不同持分者,包括政府及商界等加強發展創新科技,並加以應用於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事實上持份者絕對包括一般市民和消費者,但市民是否真的準備好智慧城市生活?是否真的想享受智慧城市生活?
其實是香港人自己拒絕智慧城市和新科技
智慧城市很講求以人為本,也就是為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提供他們真正想要的服務,而尋找市民真正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向市民或消費者詢問,而是分析背後的習慣。
舉個例子,新加坡地鐵為了改善服務,及早發現列車可能的故障和人潮擁擠問題,就透過利用當地的手機網絡和儲值支付卡,在去除個人識別資訊後收集通勤者的定位數據,了解每天不同地區市民的通勤習慣,從而針對改善班次,甚至在有交通延誤時用短訊通知。
但換在香港,就算不斷強調會在去除能識別個人身份的資料才分析數據,香港人也會拒絕。不少人至今仍抗拒申請八達通獎賞積分,不希望自己的消費資訊會被商家分析,即使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能改善服務。要是分析八達通和電訊服務的定位,香港人更會直接認定為政府監視人民行蹤。
無視真實的技術、用似是而非的科技知識去證明論點
當連會去除個人識別資訊的數據分析也被抗拒,那會連接到市民身份的智慧城市服務就更加不大可能實現。政府希望更換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新證能結合更多網上服務來使用,例如現在不少政府表格都不能電子化,或是必須使用電子證書,但如結合智能身分證就能排除很多障礙。
而為了抗拒智能身分證,很多香港人用似是而非的科技知識去證明自己論點,無視真實的技術細節做不到他們口中的監視。其實斯諾登一早告訴你,政府可以偷聽偷窺市民的手機和電腦,根本不需要如此迂迴曲折,科技陰謀論實際只是阻礙智慧城市發展。
香港人不正視問題、其實不會有真正的改變
Google香港銷售和營運董事總經理尉俐妮就表示,香港創科落後不是因為資源不足,而是缺乏人才,尤其是有大將之風、能統籌創科發展資源的人才。她形容情況是「有完善道路及超級跑車,卻沒有適合的人去駕駛」,如果不摒棄傳統保守思維就無法在數碼時代及時轉型。
政府不想有作為、企業只想賺錢、市民害怕科技和改變,簡單向創科局鬧兩句很容易,但如果作為持份者之一的香港人不正視問題,其實不會有真正的改變。新科技推出了卻沒有人用,自然沒有商業公司繼續投資,政府也不可能強逼。香港人不要再「葉公好龍」了,嘗試新事物其實沒有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