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 Mark 哥玩死的話,媒體還是放棄 Facebook 吧

今日(24/10)對媒體最震撼的事,怕且是傳出 Facebook 又將修改演算法,以後 Newsfeed 將只會顯示個人用戶內容或是付費廣告訊息,其他專頁內容將獨立在另一「動態探索」展示,不會再派送到一般用戶的動態時報。

據報,Facebook 正在包括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斯里蘭卡等 6 個國家做測試 ,媒體、商業機構的文章都會從一般用戶的動態時報移除,全部集中放在「動態探索」頁籤中,如果要出現在動態時報就要付錢。

據知當地有專頁的參與度因此大跌 60%,甚至 80% 之多,有斯洛伐克媒體就發現在 Facebook 測試期間,內容的觸及人數大跌三分之二,而斯洛伐克頭 60 大專頁的互動率亦大幅下跌,甚至有跌至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

 

雖然該測試並非全球進行,但已經嚇怕了全球媒體。據 Facebook 負責動態消息的主管 Adam Mosseri 表示,測試會用來評斷使用者互動率和滿意度有否提升、有否增加看動態的時間等,而且一般測試只會做數天,這次測試因為重要性高,會持續數個月後才決定後續。

 

媒體別再倚賴 Facebook 了

先不說這 6 個國家的媒體被拿來做白老鼠有多災難(人禍呀!),但這消息再一次驚醒傳媒一件事:我們太倚賴 Facebook 了

筆者經常說,香港收視率最高的並不是 TVB,而是 Facebook,它一早佔領了香港人的空閑時間,而且它更主宰了香港人看什麼內容。動態時報一早不是按時序排列,要按時序就要自己每次自行更改,這一動作有多少人會做?當所有專頁內容都轉到「動態探索」,幾乎肯定沒多少人會主動走入去看,根本是逼迫媒體和各品牌專頁付費。

事實上,隨著 Facebook 不斷壓低專頁內容的原生觸及率,有遠見的傳媒或品牌專頁都不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雖然使用率較低,但不少已開始在 Twitter、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經營內容,而台灣媒體不只在 LINE 上有官方帳號,甚至會直接用訊息來推送內容給讀者。

 

香港媒體應該及早尋找出路

但香港就較難走這條路,大多數港人也不用微信和 LINE,要用朋友圈或官方帳號來取代 Facebook 專頁並不實際,而港人愛用的 WhatsApp 的動態內容只是抄襲 Snapchat 的功能,沒有官方帳號的功能性,更別提用來推送新聞內容了。

不知受無妄之災的這 6 個國家的媒體如何渡過數月「0 觸及率」的寒冬(希望不會搞到結業吧),但香港媒體應該及早行動降低風險。既然現在已行到掘頭路,那不是「找一條新路」就是「回頭走舊路」的兩個選擇。

很多媒體都開始做自己的手機程式,不倚靠 Facebook 來接觸讀者,但問題是不是那麼多媒體有這樣充足的資源。那透過其他平台或技術接觸讀者就是餘下出路。

 

舊路、新路、基本步

第一是回到未有 Facebook 前的 RSS 時代,雖然現在開始有媒體放棄了 RSS,但它仍是一種讓讀者集中資訊來源的方式。讀者要看 10 家媒體,但可不會樂意在手機裝 10 個不同的新聞程式,如果一個 RSS 閱讀器就能看到,其實是很正路的選擇。重新使用 RSS 是媒體的出路之一。

第二是嘗試更多的社交平台,甚至是其他新聞應用。例如剛才提到的 LINE,透過結合 Chatbot 就能讓讀者收看特定內容,以《Wall Street Journal》為例,加入其官方帳號後就會詢問讀者想看什麼類別的內容,回覆就能看到最新文章。雖然同屬「Facebook 系」,但 Instagram 行銷也是可行的,不過就要考慮 Mark Zuckerberg 的風險因素。

 

第三是提高 SEO 品質。畢竟讀者不是從社交媒體就是從搜尋器獲得資訊,那提升自己在搜尋結果的排名絕對是出路。而 SEO 對深度內容的幫助,會比即時新聞來得更大,因此未來內容上也可能要考慮更多長篇的深度內容,而非即食訊息。

 

純粹「個人身分」帳戶可能升價百倍了?

如果 Facebook 仍是首選平台的話,那想辦法讓讀者主動以個人帳戶轉貼內容就變得更重要。目前 KOL 行銷已很流行,但如果把專頁接觸率掉零,那以純粹「個人身分」的個人帳戶可能就升價百倍了,因為這可能是能原生接觸最多讀者的方式。

以前有網站濫用「按 Like 才能看內容」的 Facebook API,但現在類似概念可能將變得更重要。怎樣令讀者願意把內容貼在自己的動態時報,可能是未來「Facebook 小編」的難題。

其實這樣搞一搞或許是好事,與其花時間弄一張圖叫人給 Like 給 ? 給 ❤️ 給 ? 給 ? 給 ? 給 ?,還不如搞好內容讓讀者肯 Share。

但如果要為本文做個總結的話,其實只有簡單一句:

Mark, Fuck you!

 

Leave a Reply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