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明「新語言」溝通?記者找一個真正了解的被訪者,一開始就不會中伏

早前寫了一篇文章提醒記者補充多點科技知識,話口未完又有真實案例。

昨天很多媒體報導,Facebook 一項讓兩個 AI 對談的實驗出了問題,研究員發現兩個 AI 聊天機械人使用一種「新語言」來溝通,研究員驚怕 AI 會進化到發明一種人類不能了解的語言來溝通,因此決定將實驗叫停。

不過報導一出就被 Facebook 的研究員罵翻,怒斥「媒體沒有編輯嗎?」,認為媒體為了點擊率而作出嘩眾取寵、不負責任的報導。

 

這事正呼應了上一篇文章提到,紐約大學(NYU)教授 Julian Togelius 指斥媒體在報導人工智能新聞時,經常搞錯事實或充滿誤導,反映記者並未了解這門科技。

不管是媒體有心騙取點擊率還是真的搞錯事實,但筆者相信只要記者具備基礎科技知識,又或是找一些真正了解人工智能的專家做訪問,錯誤打一開始就不存在。

 

Facebook 實驗讓聊天機械人讓學懂「談判」

Facebook 該實驗是一項研究聊天機械人如何透過談判來最大化兩方的利益。實驗模擬有 2 本書、1 頂帽子和 3 個籃球,而聊天機械人 Bob 及 Alice 各自對某東西特別需要,而實驗就是研究怎樣談判來令雙方都得到最大好處。

但研究人員發現,聊天機械人開始用一種沒有文法的英文溝通,報導指研究人員擔心人工智能發明一種更有效率的語言溝通,認為這對研究沒有幫助,因此叫停實驗檢討。

但問題來了,其實人工智能需要創造一種語言來溝通嗎?

 

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創造一種新語言來溝通

事實是,電腦之間的溝通由始至終都是 0  和 1 的電子訊號,人工智能之間的溝通根本就不需要人類語言。

舉例說,如果有兩個有心靈感應能力的超能力者,開心、不開心、背痛還是香港腳發作能感應得到,兩人之間為何還需要語言來溝通?

電腦之間有一種稱為 XML 標記式語言,能傳送及攜帶數據資訊,用意是讓電腦之間能夠直接駁通來處理資訊。但它還是用人類語言來寫,原因是寫的、讀的始終是人類工程師。

人類和人工智能不能用 0  和 1 的電子訊號溝通,因此聊天機械人的研究正是要讓人工智能用一種人類看得懂的語言來溝通。人工智能之間根本沒有有必要創造一種跟人類相近的語言溝通,都能心靈感應了,語言有何用?

 

忘了提醒人工智能用「符合英語文法」的英語溝通

真相是,該實驗的研究人員忘了給聊天機器人的神經網路設定好,令人工智能用「符合英語文法」的英語溝通。

簡單形容的話就是研究人員沒有提供足夠誘因去令聊天機器人使用人類看得懂的英語文法來溝通,只告訴它們「請用英文」,而不是「請用英文語法」。

再舉例就是,家長要小朋友在家中要說英文,但小朋友卻只一味說「Apple ! Apple !」,而不是完整文法的「I want that apple.」。

如果你是家長,你也會叫停吧?研究人員叫停實驗也正是這樣,如果聊天機器人的談判技巧不是建立在人類語言的基礎上,研究結果自然也不可能運用在跟人類消費者的談判上。

 

找一個真正在該領域研究的人做訪問才是正路

如果有基礎科技知識,明白電腦之間不需要人類語言來溝通,又或是記者找一個真正了解的被訪者,而不是順手找一些「科技 KOL」做訪問的話,其實一開始就不會中伏。

筆者也理解,每種科技新聞都能說上一兩句的「科技 KOL」對記者真的很方便,但其實這也只是回到 Julian Togelius 教授說的媒體問題:假定你的被訪者萬事精通。

當人工智能領域的教授都告訴你不會什麼人工智能知識都懂,假定「科技 KOL」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不切實際。找一個真正在該領域研究的人做訪問才是正路。

今天人人都趕即時新聞,要比對手快仍是金科玉律,但「快」換來的是「錯」就沒意義。一時的點擊率哪可能及得上媒體公信力重要。

其實筆者一直想做一個本地科技新聞相關的專家數據庫,只要一搜就能找到本地在該領域能為某些科技議題受訪的對象,包括學者、業界專家或初創公司,幫一下其他不熟科技領域的行家。雖然今天未有這數據庫,但也可以試著給行家意見,如果有特定領域想找人訪問,可以找筆者談談有沒介紹。

 

Leave a Reply

Shares